“從2005年一間簡易廠房里的摩托車尾氣催化劑研發,到如今構建起覆蓋雙碳全鏈條的技術生態,中自用二十年時間跨過了五道‘生死關’。”7月15日,中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成都舉辦二十周年慶典暨科技成果發布會上,中自科技董事長陳啟章在慶典致辭中,將企業發展歷程濃縮為一段攻堅克難的奮斗史。
創業初期,人才短缺是首道難題。中自科技以四川大學畢業生為班底,廣納多高校專業人才,通過搭建“理論+實踐”雙軌培養體系,逐步組建起如今200余人的國家級研發團隊,其中不乏國家萬人計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等高層次人才。
技術轉化則是更嚴峻的挑戰。面對跨國企業壟斷催化劑技術的局面,中自科技從實驗室樣品到量產商品,逐一攻克催化劑生銹、脫落、轉化效率不足等問題,實現從小試、中試到工業化生產的全鏈條突破,累計拿下 2500 個國內外環保公告,讓摩托車尾氣催化劑成為行業標桿。
生產與質量的升級同樣艱辛。因缺乏適配設備,企業自主研發生產工藝,歷經手動、半自動到智能化的迭代,實現質量指標全數字化管控,僅兩年就達成汽油車催化劑產銷百萬套的里程碑。
資金鏈的穩定是產業擴張的關鍵。作為資金密集型行業,中自科技通過金融機構保理支持、客戶預付款及供應商賬期延展等多方協作,破解了“款到發貨”與“三個月回款”的資金周轉難題,保障了訂單交付。
而市場的打開,則源于“以客戶為中心”的堅守。從零行業經驗起步,團隊憑借韌性贏得海內外信任,如今產品已走向“一帶一路”沿線市場,讓中國綠色技術惠及全球。
二十年來,中自科技始終錨定國家“雙碳”戰略,在環境催化、儲能與儲能+、復合材料三大領域構建起深厚的技術壁壘。
在環境催化領域,其內燃機尾氣凈化催化劑已實現從“跟跑” 到“領跑”的跨越,汽油機催化劑銷量突破百萬套,天然氣車后處理催化劑等產品打破國際壟斷,還為北京冬奧會、大運會火炬提供了穩定燃燒技術支持。針對未來排放標準升級,企業提前三年啟動國七技術預研,目前已儲備天然氣車、柴油車、乘用車國七后處理催化劑,以及摩托車歐五及歐五+后處理催化劑等前沿產品。
儲能與儲能+領域,中自科技布局了家用、工商業及兆瓦級儲能產品,更延伸至智能微電網、源網荷儲、虛擬電廠等智慧能源生態,為全球綠色能源轉型提供“心臟”級解決方案。尤其在欠發達國家電力短缺問題上,其技術方案正逐步發揮實效。
復合材料作為高端制造的“脊梁”,從熱固性、熱塑性預浸料到碳纖維結構件,中自科技以“汽車智造+航空標準”雙軌體系,助力飛行器、軌道交通、機器人等實現輕量化與低碳化,填補了多項市場未被滿足的需求。
截至目前,中自科技已斬獲20項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含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牽頭或參與制定27項國家/行業標準,獲200余項國內外專利授權,還建成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國家級創新平臺,并于2021年登陸科創板,完成“科技創新+資本賦能”的跨越式發展。
在科技成果發布環節,中自科技總經理王云揭曉了覆蓋環境催化劑、工業催化劑、氫燃料電池催化劑、儲能與儲能+、智能微電網、虛擬電廠、復合材料的七大核心技術,標志著企業從單一尾氣治理向新能源材料全鏈條布局的戰略升級。
“這些技術不僅服務于當下內燃機減排升級,更直指新能源產業轉型痛點。”王云介紹,其中氫燃料電池陰極催化劑、智能微電網等技術,將為氫能應用與能源系統智能化提供核心支撐,而工業廢氣凈化催化劑則進一步拓寬了減污降碳的應用場景。
“二十年的沉淀告訴我們,短期發展靠機遇,中期成長靠管理,長期存續靠文化。”在企業文化2.0發布環節,陳啟章的話點明了企業穿越周期的密碼。他強調,面對未來市場的不確定性,中自科技將以“客戶價值為核心、創新初心為底色”的文化內核為錨,凝聚全員共識,在環境催化、儲能與復合材料等“卡脖子” 領域持續攻堅,向“百年企業”目標穩步邁進。
從實驗室里的第一塊催化劑樣品,到科創板上市的行業龍頭;從技術跟跑到參與全球標準制定,中自科技用二十年書寫了中國綠色科技企業的成長范本。站在新起點,這家企業正以更開放的姿態、更硬核的技術,為全球綠色低碳轉型貢獻“中自方案”。
(審核:支艷蓉)